中美在马德里面对面谈了整整六小时,全球媒体都盯着这场谈判。外界期待突破,但谁都清楚,这一轮并非决战,但结果将会影响未来全球地缘格局的演变。
六小时交锋,谈不出真正的结果
最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第一天的会面持续了六小时。美方派出了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阵容不小。会后,贝森特只说了几句场面话:第二天继续谈,结束后会开记者会。这话没透露任何信息,其实就是告诉外界——谈不拢,但也不想摊牌。
为什么谈不出结果?因为双方的底线差距太大。特朗普的算盘很清楚:想逼制造业回流,但回不去的产业链,就用高关税推到东南亚国家,确保它们不要回到中国。这也是现实差距。东南亚对美出口平均关税在20%左右,而中国是30%左右,美国没理由降低。拜登时期的产业链转移策略,特朗普延续下来了。换句话说,美国在关税上根本没打算让步。
中国同样不可能在核心问题上退缩,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双方坐到桌上,主要是维持沟通,给世界一个信号:对话还在继续,关系没彻底僵死。
特定企业成焦点,特朗普急着要牌
这轮谈判最受关注的焦点不是关税,而是一个“特定企业”的命运。目前,这家企业在美业务的缓冲期到9月17日,如果不能延长,相关应用就会在美国下架。特朗普紧盯这件事,把它当成选举筹码,不断拿出来造势。
中国当然看得很清楚。与其立刻解决,不如吊着特朗普的胃口,让他一直保持关注。甚至有说法称,如果拖到11月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特朗普可能亲自来亚洲一趟,先来中国,再去韩国出席峰会。这意味着,这张牌打得越久,筹码就越大。中方的思路很明确:只要不急着彻底解决,就能一直牵着美方的鼻子走。
对中方而言,眼下还有90天缓冲期,11月10日才到期,不急于在这轮谈判中一次性解决问题。美国既然派了人来,就给点小成果,好让他们回国有话交代,但绝不会是实质性承诺。比如,进口一点农产品、谈谈能源合作,这些都可以聊。但只要美国关税不降,中国不会在核心技术问题上松口。真正的大筹码,要留到最后。
美国换话题施压,中国不接招
与中方的淡定相比,特朗普就显得心急火燎,不断往谈判桌上扔新话题。这次他又加了两个议题:一是打击所谓的洗钱活动,显然指向俄罗斯;二是建议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征收关税。就在谈判前一天,特朗普给北约各国和其他盟友写了一封信,内容十分激烈:要求他们停止买俄油,还提出对中国征收50%到100%的高额关税,并声称这样能迅速结束俄乌冲突。
这两个议题看起来吓人,其实对中国没有直接压力。中方完全没必要因此出牌,更不可能拿自己的筹码去换一个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特朗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制造谈判突破口,逼中国在额外领域妥协。但这手段并不高明,中方不会跟着节奏走。
西班牙意外收获,中国的外交手笔
有意思的是,这场中美对话,意外让东道主西班牙成了最大受益者。美国和西班牙的关系最近很紧张。无论是巴以冲突、北约军费分摊,还是西班牙总理桑切斯多次访问中国,都让华盛顿不满。今年4月,桑切斯在北京访问时公开称中国是“西班牙的战略伙伴”。这话一出,贝森特直接怒斥西班牙是在“割断自己的脖子”。
这一次,中国把中美谈判放在马德里,就像送给西班牙一份外交大礼:贝森特不得不来到西班牙,还要和桑切斯同台。对于西班牙来说,这是极好的机会。既能展示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又能在欧盟内部提升话语权。同时,面对美国的压力,西班牙也多了些回旋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胜利。美国不想来,但又不得不来;西班牙想要国际影响力,却不用多花力气。中国的安排,一举两得。
真正的博弈还在后面
这场谈判的意义,不在于短期成果,而在于维持沟通渠道。中美双方都清楚,在马德里不可能解决根本矛盾,最多就是做一些象征性的动作,比如延长缓冲期、签个小协议。真正的“大交易”,至少要等到中美元首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见面时再谈。
在这之前,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持稳定,不让局势彻底失控。中美关系如果突然爆发新冲突,对双方都没好处,对全球市场更是灾难。中国的策略很明确:不急、不退、不乱。给美国一点面子,但绝不交出核心利益;保持沟通,但绝不让谈判变成单方面让步。
结语:
这场在马德里的交锋,不是终点,只是一局布局。中国的谈判桌上,不止有美国,还有整个世界。真正的赢家,不是喊得最响的那个,而是能稳住局面的一方。
实盘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