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凉宜煮茶,一室皆暖香。”
每逢白露过后,案头的老白茶便成了心头好。
前几日,去太姥山拜访茶农S师傅。
他用玻璃壶煮着三年陈的白露饼,未加任何辅料。
沸水咕咚咕咚漫过茶叶,满屋都是药香和枣香交织的温热气息。
图片
如今秋风又起,茶桌旁却常见这样的场景。
有人往煮茶壶里丢几片陈皮,有人抓一把红枣,还有人撒上枸杞。
边加边说“秋冬进补,茶里加料才养生”。
始终纳闷,这样的操作,真的能品出白茶真味吗?
图片
《2》
秋冬时节,气温骤降,人们总想着通过饮食来温补身体。
煮白茶加辅料的做法,也渐渐成了不少茶友的习惯。
有人觉得加陈皮能增香理气,放红枣能补气血。
既喝了茶,又补了身体,一举两得。
这些食材单独食补时,的确能各自发挥效用。
图片
陈皮泡水利脾肺,红枣煮粥养气血。
可一旦和老白茶同煮,就成了“画蛇添足”。
不仅破坏了茶本味,还可能因为搭配不当适得其反。
前阵子就听一位茶友说,她跟风用红枣煮老白茶。
每天喝一壶,结果不到一周就口干咽痛。
本想养生,结果却伤了身体,实在得不偿失。
图片
《3》
懂茶的人都知道,好茶历来提倡清饮。
不添加任何杂质,才能够品出茶叶最本真的香气与滋味。
老白茶尤其是如此,它不像绿茶清鲜、红茶浓醇。
而是经过了岁月的陈化,沉淀出了独有的时光之味。
独有的枣香、药香,以及白茶的毫香、花香交织在一起。
层次丰富,口感温润,喝一口绵软醇厚,回甘持久。
若是加了料,原本的茶香将会被辅料的气味掩盖住,自然品味不到那股独有的清香。
去年在茶博会上,曾喝到过一泡十年陈的老寿眉。
那茶叶的原料来自太姥山核心产区,茶叶清香醇厚、沁人心脾。
茶师用银壶清煮,茶汤呈琥珀色,入口是绵柔的清甜。
回甘里先有药香,再显枣香,最后留一丝粽叶香的清润,层次分明得像一首小诗。
图片
可后来茶博会上有商家演示“陈皮煮白茶”。
陈皮的果香瞬间盖过了白茶的清雅,喝起来只剩下陈皮的酸甜。
此时,再也品味不到那股源于太姥山、沉淀十年的温润了。
好好的一泡老白茶,愣是被辅料改成了陈皮水,实在可惜!
市面上如今还出现了不少“红枣白茶”、“陈皮白茶”。
商家将食材与白茶混合压制,包装成“秋冬养生茶”售卖。
但从茶叶分类来看,这些早已不属于真正的白茶,而是“再加工茶”。
太姥山白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天然纯粹和原汁原味。
加了料的白茶,显然已经跳脱出这个范畴之外了。
不再真实纯粹,最终沦为平庸。
图片
《4》
那么,为何总有人执着于给白茶加料?
细想之下,执着于给白茶加料的人,无非两类。
一类是追求新鲜感的茶友。
有些朋友喝惯了清煮的太姥山白茶,想换些新口味,便跟风加陈皮、红枣等。
希望能够通过这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前段时间天气闷热,同事就跟风泡了柠檬白茶。
用的还是她珍藏的太姥山寿眉,她说“夏天喝着清爽”。
有幸尝过,的确很清爽,但白茶的香味完全被掩盖住了。
那股温润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柠檬的酸涩,喝多了胃里还会发凉。
图片
另一类是被商家误导的消费者。
有些茶掌柜手里的白茶,并非正宗太姥山产区。
或是鲜叶等级低、陈化时间不够。
煮出来的茶汤寡淡无味,所以就想到了“加料”的主意。
他们告诉消费者“加陈皮更养胃”、“加红枣更滋补”,用辅料的滋味掩盖茶叶的缺陷。
大多数茶友看到能养生,必定会冲动消费。
等你带回家泡开后就会发现。
这些茶要么茶味寡淡,要么仓味严重,当然只能靠辅料提味。
可茶友们花了大价钱,买到这样做工粗糙的茶叶,实在是不值!
图片
《5》
“茶之出,在乎真。”
白茶本真、纯粹,本身就自带光芒,根本无需加料。
若是盲目加陈皮、红枣等辅料,只会毁了这份纯粹。
毕竟,真正的美好,从来不需过多的修饰。
就像S师傅说的那样,好白茶就像是山上的清泉,纯粹本身,就是最好的样子。
秋煮白茶,与其费力搭配各种辅料。
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杯清煮的老白茶。
这既是对白茶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实盘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